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无法再披上传统教育课堂上的那件袈裟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找一条适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道路。而在尝试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初始,如何来定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实用和解决问题为根本,还是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人才为目标,这是一线教师总是觉得很难把握的一个重要支点。而我个人认为,这两者并不矛盾,可以通过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基础上,总结实战经验,让两者逐渐融洽起来,以达到新课程教育的创新目标。

现阶段,在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任务驱动型”为主,针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一个符合课堂教学的任务,这种模式看似挺合理,通过先讲解后演示再操作的方式,但实际上,却往往会出现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往往是根据经验判断学生的反应,存在主观印象,其实在实际操作上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的任务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与兴趣,从而无法达到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总想把实际的操作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要求主题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因此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主题设计得过大,任务过大,所需的时间就会过多,而我们的初中信息技术课一节也只有45分钟,便会出现完成不了的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便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觉得没意思,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从而对学习信息技术失去信心,而且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完成任务,往往会造成学生机械学习,简单模仿,不求甚解,这样所学知识并不能得到迁移,更不能应用,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内化。学习信息技术的关键是在于应用,懂得举一反三,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么课堂任务就失去了意义。

仅仅依靠“任务驱动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够的,需要加入其他的元素,关键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才能做到呢?我审视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我发现一个现象,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很少,大多我自己提的问题都是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反馈的机会,师生的交流少,很难从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要使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多给学生思维动脑的机会,于是我有意识在课堂加入提问环节,虽然信息技术学科重在动手实践获取经验,但有方法、适时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新学生的关键。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发起求知欲。但提问也要讲究点艺术,否则又会像以前那样变成“自问自答”的现象了。课堂提问,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设置问题情境。在讲授Word中的复制与粘贴的内容时,因为在前一单元windows的操作中已经学过复制操作了,于是在Word中就可以提问“如果想让文字在段落中重复出现怎么办,如果反复输入的话,也可以,但速度会比较慢,有没有比较快的方法呢?”这样可以启发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把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除了适当地提问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加入讨论部分,一般信息技术课都在机房上课,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机会很少,单独提问可能还存在一些恐惧心理,如果设置讨论,就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文档的编排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角色,以“假如我是……”为题,小组展开讨论,并结合学过的图文混排的知识写一份自我简介,加上图片、文字、表格或其他的设置。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发现容易被忽视一点,就是课前的复习部分,有时为了节约时间,便直接上新课,因为信息技术课每节课之间的连接关系不是很明显;有时也只是例行公事般地几句话交代一下,其实不得要领的复习不仅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进程,如果能准确无误地把握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找到最直接的旧知识,复习才有意义,复习不是“炒冷饭”,复习是要在概括中升华与发展,要发展学习的求同思维,又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比如在讲授Word中的字体字号字形时,可以先复习在写字板中已经学会的相关设置,使学习一下子就能理解,上新课时只需稍微提醒一下,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