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诗语】4.2虚实相生成自然之诗意

第二节:虚实相生成自然之诗意

    诗歌语言表现的极致是:一切未点明,但一切已说明。学生在初次写诗的时候,很难把握好这个度。或是用语过于直白,或是过于虚无,刻意追求诗歌。

如:

        

 

    春来到

    驱赶冬日刺骨严寒

    带来春天舒适的温暖

 

    冰雪消融

    以生命滋润大地

    花儿向人们打招呼

    小草偷偷的探出小脑袋

 

    候鸟们背上包袱

    飞往家乡

    柳枝借着碧绿的河水

    欣赏自己的美丽

 

    同学们

    一改假日的懒散

    重焕新活力

 

    春来临!

这个孩子的诗便属于诗意不足,想象力未打开,一切已说明,一切已经点明的类型。这个时候,教师便要耐心引导孩子如何生成诗意,如果过不了这个语言关,便如何都成不了诗。

    所以便引导学生,单句诗歌的诗意生成源于语言的反常搭配,但整首诗歌诗意的生成并不是句句的反常搭配,不然语言过于晦涩,语句表现太过用力。

如这首诗:

   《此夜无眠》
   树梢,悠哉闲逛的月儿
  
深夜,魑魅闪耀的微光
  
黑色的微笑
  
白色的张扬
  
倾听风吹叶落的呼啸
  
我步入尽头的湾港
  
触摸回忆的死墙
  
夜都困了
  
我为何执著不放?

   我们可以发现类似“黑色的微笑,白色的张扬”都属于用词过力的现象。这是因为孩子们最初在寻找诗意的过程中,很多都会刻意寻求诗意,却不知道其实诗意的本源在于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本源的诗意,才会显得自然、真实。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必须类似手把手地教孩子从生活的本源中触摸诗意。我的教法基本上以自己的诗歌为例,还原当时写作的思路,以此引导孩子们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挖掘诗意。

    油烟味

 

   细雨迷蒙的早晨

   一个人,一条街,一辆车

   穿过蒙着灰的空气

   大大小小的街牌

 

   我开始闻到发丝上的油烟味

   它们无意一个辞藻的清丽

   更无意一个首歌的悦耳

   只是学会静默

 

   也萦绕至开始粗糙的双手

   发现凸起的关节

   甚至来不及修建的指甲

   或者曾经被烫伤的一个疤痕

 

   当冷风吹过

   他们开始散漫进游离的空气

   和每一个人擦肩而过

   和每一片落叶相互问好

 

   而它走进教室

   混进孩子们忙碌的身影

   便和早餐味、汗水味、书香味

   一起完成每天安然的约定

    让学生关注我所写的这首诗歌,并还原诗意萌发的过程:我一个人坐在车里,车开过,看见大大小小的街牌从我眼前掠过。我忽然闻到发丝上的油烟味,这不断飘来的油烟味似乎在悄然诉说着什么:它是无意于热爱诗歌的;无意于热爱一个美妙的句子;更无意于热爱悦耳的歌曲;但它还是必须和女主人共存。如此的过程:从生活的细节到个人的细节再联想到生存的哲学。想来诗意的来源真的不是刻意而为,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而然的诗意萌发。因为艺术是通过各种明确可感的符号和形式来显示不可言喻的神秘的自我意识的唯一途径。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