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诗语】1.1认识诗歌语言特点

第一节:认识诗歌语言特点

    初中生现代诗歌写作区别于日常的语文教学写作,日常的写作教学总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为相应基础,教师只要在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即可。但要让初中生学习现代诗歌写作,必须先认识现代诗歌的的语言特点和意象特点,而现代诗歌区别于散文或小说的最大不同是其语言表现形式的反常搭配和贯穿于诗歌中的意象内蕴。

    诗歌的反常搭配是指不同于日常用语的逻辑思维,而更强调从诗的角度,尽可能使语言有新意。这是诗家语最重要的特质,往往通过词与词之间陌生的搭配,形成诗歌内在独有的空白,形成诗意的跳跃。而这种跳跃、空白便可形成浓郁的诗意。

    对学生而言,理论知识的接受只能停留在感性层面,绝对不能上升到应用层面。所以,必须在课堂上用运用形象的语言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转换,必须把理论转换为现实,而最好的转换莫过于向学生直接展示哪些诗歌语言体现了“反常搭配”的特质。因是初学者,兴趣的引领非常重要,于是引入自己所写的诗歌的一段进行形象教学。   

                  

             可否有一杯美酒

             沾满鹅黄的飘摇

             炽热的枫情

             摇曳的晚风

             晓月的温婉

这是一段浅显易懂诗歌,但其内在语言早已体现诗歌语言最重要的特质——反常搭配。我在教学生如何把握反常搭配时,并不是先让学生直接去组织语言,以形成生硬的反常搭配,而是让学生先领悟反常搭配的窍门,再进行语言组织的训练。

如“沾满鹅黄的飘摇”,先点出反常搭配的框架——沾满飘摇。“沾满”为动词,“飘摇”也是动词。动词搭配动词是不符合常规语言表达方式的,但为何诗歌就要以这种方式去传达,这必须是要让学生弄清楚的。前一句:“可否有一杯美酒”紧连下一句“沾满鹅黄的飘摇”。显然,沾满是对酒而言的,接着让学生想象“鹅黄的飘摇”到底指向的是何物。学生当然可通过题目《秋》既而明白:这“飘摇”所指的是桂香。当学生知晓后笔者便反问学生:“既然写的是桂香,为何不直接点明桂香,不更直接了当,为何要绕个这么大的弯子呢?

    这一问便是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之所以用逆推的思维反问学生,是想学生更清楚地明白诗家语的特点。学生当然说直接点明桂香不好,再问为什么不好?定有学生会说,这样更有诗意,不然就太直白,没有味道。此时教师便可自然引导:原来用这种反常搭配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诗歌制造空白,制造无限的空间感,而有了空间感便有了读者阅读时候的想象力,诗歌有了想象力便有了生命。所以,诗家语的反常搭配虽然体现的不是真实意义的图景,但它往往通过虚的构设,形成诗歌内在的语言张力,既而让诗歌真正属于诗歌,而不是仅仅属于是分行文字。

    以上现代诗歌写作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当然借此学生只是打开诗歌大门的边缘,仅仅揭开了诗歌语言组织的面纱。若要成诗,还得了解诗歌中最重要的一大元素——意象。

 

 

 

 

   1、思考题:请试着写一句具有反常搭配效果的诗句?

网友留言(0 条)

发表评论

验证码